您当前位置: 中国机床网 > 机床资讯 > 厂商在线 > 徐锻集团的“仿制”和“创新”(正文)

徐锻集团的“仿制”和“创新”

中国机床网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阅读:人次[评论]
有资料表明,德国通过相关部门对当地三百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企业认为自己面临产品仿制和技术剽窃的威胁,并且堪称在中国发生几率更高。报告中还指出,近些年中国产品与技术剽窃水平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即从原先的个别原件组件到整台设备乃至整条生产线过渡。使德国很多企业不再考虑向中国转移自己的研发部门。而上述这种水平的剽窃,是必须有完整的技术思路和理念来支撑的。

这种仿制的说法、看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回顾历史,永远的技术领先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技术垄断”才会有相对优势,否则这些技术必然会扩散到最内行的模仿者手中,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然而,有真正的“技术垄断”吗?技术垄断仅仅是个梦想而已,一种技术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垄断,但只要模仿条件具备,很快便会有模仿者,打败模仿者的唯一出路便是保持自己的创造力。所以说,模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创新。比如人们一直认为日本是创新型国家,而早年日本起家不就是依靠模仿吗?

比如,古代日本积极寻求和模仿中国盛唐时期的先进文明和文化制度,近代虚心学习和模仿先进的欧美文明,现代凭借其高超的模仿技术学到了许多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和管理经验,一直到现在都被人们认为是创新型国家。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善于模仿并并消化吸收,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已经向世人证明,自己并不只是重视应用技术的国家,更是一个由模仿、改良转向自主、创新的新型国家。到目前为止,日本的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已经名列世界前茅。

由此可见,“仿制”是中国迈向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必然之路,没有这些作为铺垫,中国是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自主创新”梦想。我们也看到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企业从营销阶段、产品质量阶段,走到了自主创新、自主技术阶段。并且,自主创新从企业的各个角度都有所体现,在营销、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拿来-消化-吸收-创新,何乐而不为?
(来源: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
文本标签:徐锻集团
声明:
如果您有机床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欢迎联系本站编辑。投稿邮箱 waker@machine35.com
凡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站所有,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和链接。
本站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版权、作者署名权和其它问题,并非出于本站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
暂无此栏目相关资讯
    暂无推荐图片资讯
  • 相关评论
  • 评论:0
暂无此相关评论

  • 发表评论
  • * 为必填项
姓 名:*   邮箱:* 
标 题:* 
内 容:*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搜索 更多
热点新闻 更多